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拼音版
作者:吕温
朝代:唐朝
-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原文:
- 迢递天上直,寂寞丘中琴。忆尔山水韵,起予仁智心。
凝情在正始,超想疏烦襟。凉生子夜后,月照禁垣深。
远风霭兰气,微露清桐阴。方袭缁衣庆,永奉南薰吟。
-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拼音版:
-
tiáo dì tiān shàng zhí ,jì mò qiū zhōng qín 。yì ěr shān shuǐ yùn ,qǐ yǔ rén zhì xīn 。
níng qíng zài zhèng shǐ ,chāo xiǎng shū fán jīn 。liáng shēng zǐ yè hòu ,yuè zhào jìn yuán shēn 。
yuǎn fēng ǎi lán qì ,wēi lù qīng tóng yīn 。fāng xí zī yī qìng ,yǒng fèng nán xūn yín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-
《和恭听晓笼中山鹊》
《道州城北楼观李花》
《白云起封中诗(题中用韵,六十字成)》
《闻砧有感》
《江陵酒中留别坐客》
《临洮送袁七书记归朝(时袁生作僧,蕃人呼为袁师)》
《上官昭容书楼歌》
《读小弟诗有感,因口号以示之》
《衡州早春偶游黄溪口号》
《道州北池放鹅》
《道州酬送何山人之容州》
《楚州追制后舍弟直长安县失囚花下共饮》
《道州郡斋卧疾寄东馆诸贤》
《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》
《吐蕃别馆中和日寄朝中僚旧》
《道州途中即事》
《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》
《送僧归漳州》
《道州弘道县主簿知县三年颇着廉慎秩满…赴衡州题其厅事》
《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(题中用韵,六十字成)》
《宗礼欲往桂州苦雨因以戏赠》
《河中城南姚家浴后题赠主人》
《青海西寄窦三端公》
《赠友人》
《题梁宣帝陵二首》
《题河州赤岸桥》
《道州春游欧阳家林亭》
《吐蕃别馆送杨七录事先归》
《道州观野火》
《宗礼欲往桂州,苦雨因以戏赠》
《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》
《早觉有感》
《衡州登楼望南馆临水花,呈房戴段李诸公》
《奉和武中丞秋日台中寄怀简诸僚友》
《冬日病中即事》
《自江华之衡阳途中作》
《道州奉寄襄阳裴相公》
《蕃中拘留岁馀回至陇石先寄城中亲故》
《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》
《嘲黔南观察南卓(一云卓故人效吕温作)》
《巩路感怀》
《题石勒城二首》
《道州月叹(追述蕃中事,与道州对言之)》
《道州敬酬何处士怀郡楼月夜之作》
《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宴崔司士因寄关中张评事》
《道州感兴》
《衡州送李十一兵曹赴浙东》
《奉敕祭南岳十四韵》
《风叹》
《读句践传》
《道州将赴衡州酬别江华毛令》
《偶然作二首》
《道州夏日郡内北桥新亭书怀赠何元二处士》
《回风有怀》
《道州秋夜南楼即事》
《久病初朝衢中即事》
《晋王龙骧墓》
《送段九秀才归澧州》
《道州南楼换柱》
《风咏》
《题从叔园林》
《青出蓝诗(题中有韵,限四十字成)》
《镜中叹白发》
《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》
《二月一日是贞元旧节有感绝句寄黔南窦三洛阳卢七》
《道州夏日早访荀参军林园敬酬见赠》
《和舍弟让笼中鹰》
《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》
《河南府试赎帖,赋得乡饮酒诗》
《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…郑相公》
《戏赠灵澈上人》
《看浑中丞山桃花初有他客不通晚方得入因有戏赠》
《刘郎浦口号(吴蜀成婚此水浔)》
《刘郎浦口号》
《喜俭北至送宗礼南行》
《奉送范司空赴朔方(得游字)》
《经河源军汉村作》
《冬夜即事》
《望思台作》
《病中自户部员外郎转司封》
《友人邀听歌有感》
《嘲柳州柳子厚》
《及第后答潼关主人》
《赋得失群鹤》
《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》
《同舍弟恭岁暮寄晋州李六协律三十韵》
《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》
《岳阳怀古》
《咏蜀客石琴枕》
《道州送戴简处士往贺州谒杨侍郎》
《题阳人城》
《吐蕃别馆卧病寄朝中诸友》
《吐蕃别馆月夜》
《登少陵原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有水术因用感叹》
《春日游郭驸马大安亭子》
《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》
《合江亭槛前多高竹不见远岸花客命翦之感而成咏》
《答段秀才》
《衡州早春二首》
《和舍弟惜花绝句(时蕃中使回)》
-
-
吕温(771~811) 字和叔,又字化光,唐河中(今永济市)人。德宗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,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,授集贤殿校书郎。贞元十九年(803),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。贞元二十年夏,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,在吐蕃滞留经年。顺宗即位,王叔文用事,他因在蕃中,未能参与“永贞革新”。永贞元年 (805)秋,使还,转户部员外郎。历司封员外郎、刑部郎中。元和三年 (808)秋,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,贬道州刺史,后徙衡州,甚有政声,世称“吕衡州”。曾从陆贽治《春秋》,从梁肃为文章,学有渊源。其文俊拔赡逸,颇有文采,《旧唐书·吕温传》称其文“有左丘明、班固之风”。与柳宗元、元稹等相厚,在衡与石鼓书院李宽、衡岳寺灵澈、九真观田良逸等友善,乐道参玄。尝奉敕祭告南岳。卒后,刘禹锡将其诗文辑为《吕衡州集》二十卷,后有《吕和叔文集》行世,《全唐诗》收其诗二卷百余首。
吕温在法律思想上强调明刑立威,认为治理国家必须“权之以法制、董之以刑罚”;但又认为刑罚是道德的辅佐,刑罚的运用必须服务于“导之以德”,以达到使人“迁善远罪”的目的。为了维护封建法制的严肃性和力求执法公正,他提出了两个主张:①反对“功臣恕死”的规定,认为功不可以不赏,罪不可以不刑;信赏必罚是天经地义。如果有功勋的人犯了死罪予以免死,或者没有犯罪而先行恕死,乃是弃信废刑,挠权乱法,以罪宠人。这样不但不能劝善惩恶,反而会鼓励犯罪,对国家对功臣都将有害无益。②反对纳粟赎罪的规定,认为刑赏是国之大本,不可不严肃对待。汉代曾用过纳粟的办法除罪拜爵,但那是“杂霸道而隳王制,昧宏规而狃小利”。以之拜爵,固然毁坏了有功必赏的规定,以之除罪,更是废弃了有罪必罚的法律,是对残贼之徒和□宄之党大开免罪之门,使凶人酷吏可以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恶。这样,刑法规定得再严,甚至“临以斧钺,驱于鼎镬”,也是不足以立威的。